您好,欢迎访问leyucom乐鱼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15632966603

leyu乐鱼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发布时间:2024-06-22 09:44:16浏览次数:

  leyu乐鱼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在《针织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后没几天,从权威部门传出消息:“十三五”规划编制基本结束,并已送相关主管部门审议,预计今年上半年将正式公布。

  众所周知,材料、信息、能源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新材料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巨大变革的到来。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新材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发展新材料产业,包括基础材料、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个层面的工作,纺织便属于基础材料领域之一。

  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先进的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建材、纺织等6大类25个分类材料,到“十三五”末,基础材料产业将“由大变强”,形成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制造能力,促使基础材料产业实现升级转型,先进基础材料总体实现自给自足,并形成一定的出口能力。

  除了基础材料,在关键战略材料领域也少不了纺织的身影。新材料“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发展9大类32个分类的关键战略材料,包括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性能分离薄膜、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电子陶瓷、先进半导体和稀土材料。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百余种关键战略材料将全面实现国产化,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为众多关键产业发展提供材料支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七个产业作为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极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定位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此后,各省、市地方政府纷纷结合各地实际,相继编制出台地方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子规划,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各地方“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四川省德阳市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中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是德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大重点优势产业。近年来,德阳市新材料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在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此,通过比较和分析,本研究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的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

  德阳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工业重镇,新材料产业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模较大,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较大发展潜力。新材料产业拥有中国二重、龙蟒集团、得阳科技、宏达集团、金路集团等10多家重点企业,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2010年,德阳市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3户,完成工业总产值72.15亿元。按照德阳市“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将力争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二是新材料种类较多。德阳新材料产业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大型铸锻件、钼材料、镀镍基纳米复合镀层材料、硬质合金密封环、新型轴套材料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新材料产品涉及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

  客观地说,国家层面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是非常准确和符合新材料产业现状的。当前,许多地方性新材料产业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德阳新材料产业规划实施过程中,同样暴露出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需要着力解决。

  1、缺乏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虽然地方性规划中都提出了保障措施,但大多属于格式化内容,受官本位思想和部门利益羁绊,一些有益和有效的保障措施不能落实到位leyucom乐鱼官网,社会资源尚未真正向新材料产业集中。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各层次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发展新材料产业战略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长效人才保障机制急需建立。新材料产业是一个人才、技术和资金三位一体的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少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荒,但高端人才的数量和梯队建设依然堪忧,特别是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紧跟产业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队伍需要着力打造。

  3、从战略性高度和要求解决发展认识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持有者需要了解产业发展情况,新材料产业内部细分复杂,产业进入和发展涉及因素复杂。企业和资本都有逐利的天性,对于新材料产业战略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可避免会受到牵制,这就需要政府这一最大社会资源掌握者的远瞩。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极易出现几种认识误区和做法:一是认为有矿产资源,就将与矿产资源生产和加工的企业视作新材料产业,而忽视了主要产品集中在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不够和科技支撑不足的现状;二是认为设立科技引导资金就能够以少量的引导资金撬动企业大量资金投入,从而忽视了企业市场化的特征和企业真正对于优惠政策、扶持政策(如减税)的期盼;三是一味追求产业GDP指标,将不少传统材料划入新材料产业,满足政绩考核要求,严重忽视新材料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和地位。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即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可以看出,这种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宏观层面上的表现形式就是产学研合作。因此,可以期待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在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和指导下,建立一个人才聚集、设施齐备、信息互通、功能完善、技术一流、资源共享的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协调各方利益,积极推动各方协同创新,全方位实施产学研深度合作,解决制约当前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三大瓶颈,促进产业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受我国国有资金投资政策限制,国有资金与民营资金对接存在体制障碍,国有资金很难直接投入民营新材料企业,民营企业必须联合国有企事业单位以项目为载体才能获得国有资金的投入,且在联合体中处于依附地位,势必极大挫伤其积极性;而国有新材料企业或科研机构在获得国有资金投入后分散性购入的大量研发仪器设备,却往往以保护企业机密为由,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共享几乎变得不可能,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国有资金投资效能低下,社会效益差,即使是在国有企业之间,这种壁垒也是不可逾越的。因此,在政府主导下,由高校作为承办主体,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新材料领域内的组分、质量、性能等基础性数据集散地,为关键材料开发和应用提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该平台可以作为国有资金与民营资金互通的纽带,一方面平全适应国有资金投资政策,承担国有资金的申报、分配、监督的职能,能够合法设立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成立的新材料产业创投基金和新材料产业基金;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合同约束广泛吸纳民营资本,并且可以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与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支持新材料企业上市融资,发展私募或创投基金、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或集合债券等,为各类新材料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由于新材料产业属于人类科技发展前沿,专业细分明显,因此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新材料企业、科研机构在引进新材料科技人才方面都存在顾虑,担心引进人才的不适用性增加企业负担,而立足于企业内部培养又存在培养周期长的弊端。两难之下,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博士后流动站或者与高校开展横向合作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这种机制下的科技人才的高流动性导致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新材料产业科技人才共享机制(培养和使用)的建立只能依靠产学研公共平台来完成,由平台针对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以下功能:一是产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根据企业需求,通过设立人才引进基金,在国内国际重点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人才的待遇政策和激励政策,建立一支能够突破关键技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二是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知识密集型特点,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实时对接,实现科技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高度同步与吻合;三是通畅人才共享渠道,消除企业顾虑和人才制度的消极因素、增强科技人才的事业归属感和事业忠诚度,有效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形成良性人才制度。

  新材料产业是一个基础性行业,其研发及推广应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种人才,与上下游密切相关,依靠企业自身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急需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新材料的研发,其转化、试制和市场化生产都需要一支专门化技术人才队伍予以保障,不断培养和提升这支专门化技术人才队伍是一项长期任务。当前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已经暴露出有效市场推广和产业化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的短板,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产学研平台载体建设,一是促进技术交流和产学研联合,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力求在关键技术和重大领域取得突破;二是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结成技术联盟,由原来单一的项目合作转变为全面合作,形成可持续创新能力;三是通过高校将企业的需求反映在人才培养中,做到与市场相接轨,同时企业和科研院所对高校的科研进行支持,保障高校在创新上的投入,形成良性互动,提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对整个产业体系的技术支撑。

  新材料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全局。在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探索和建立基于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解决制约当前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三大瓶颈,形成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

  (作者:唐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与教育研究工作;肖峰,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泽忠,李志宏,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王友军.山东省淄博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经济师,2011,(9):203-204.

  [4]易静华,郭红侠,俞红卫,等.宁夏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建议.科技和产业,2012,(1):12-14.

  [5]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谈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国科技产业,2012,(3):62-65.

  [6]翟向阳,潘立本,钟文乐,等.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行政功能与作用.职教论坛,2006,(2):23-25.

  目前,从北京传来喜讯,宝鸡国家级高新区钛材及深加工产业被国家工信部命名为全国第三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这是宝鸡高新区在全力打造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取得的又一“国字号”金字招牌,标志着宝鸡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宝鸡是我国重要的钛及钛合金研发生产加工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钛产业体系。国务院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宝鸡市定位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后,宝鸡市积极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依托宝鸡国家级高新区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区域钛产业聚集优势,按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延伸链条、加强创新、优化环境的思路,做大做强以钛、锆等稀有金属及其合金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市上先后编制了《宝鸡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规划建设占地45平方公里,总投资近200亿元,包括中国钛材交易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70项高技术和高产业集群,并开设网上交易、物流交易和期货交易,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的国际性钛材交易市场。围绕打造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目标,宝鸡市超前谋划,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基础配套,采取财政金融、贴息优惠等措施,鼓励宝钛、力兴钛业等龙头企业依托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优势,同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特别是与国际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共同建立高新技术战略联盟,开拓全球市场;围绕“钛铸锭-钛加工材-钛合金材-钛复合材-钛材深加工产品“纵向产业链以及“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专业孵化、钛材交易、中介服务”等横向服务链,不断引进和再造新企业。同时还通过采取设立政府奖学金、专项科研基金、企业赠送股权等办法,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海归人员,打造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创新型领军人才,建立钛及稀有金属材料产业联盟,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截止去年底,宝鸡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内已聚集钛材生产、加工、贸易和流通企业4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1家,上亿元的企业16家,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共同发展的局面。建成了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实验中心。钛材料及产品产量占到国内生产总量的85%、世界钛材产量的22%,产品出口占到全球的15%。基地龙头企业宝钛集团的钛锭、钛板、钛棒、钛粉、钛丝等产品生产装备、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均处国内第一,“宝钛”品牌步入全国500强,先后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和法国宇航公司、美国波音公司、英国罗一罗公司等国外知名航空公司的产品认证,去年销售收入达到108亿元,占据高端市场95%的份额。另外,以宝钛集团为依托,引进中国核工业集团投资26亿元的锆材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后,还形成了包括核级海绵锆、锆合金熔炼、锆加工材等在内的我国完整的核级锆材产业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我国核级锆材的国产化和自主化,保障了我国核能发展的迫切需要。

  据介绍,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宝鸡打造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步伐的加快,预计到2015年,宝鸡钛产业基地将实现年销售收入600亿元,出口创汇10亿美元;国核宝钛锆业将形成年产2000吨核级海绵钛、500吨核级成品锆材和500吨工业锆的生产规模。宝鸡将真正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有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主要包括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领域。新材料广泛应用于信息、能源、交通、医疗等各个领域,其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技术和商业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新材料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而由它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则是一个更大的市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15”政策出台,这给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曙光和难得机遇。而发展新材料产业则已成为了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国际经济制高点[2]。

  美国、日本、欧洲(含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一直是世界新材料的主导者。根据统计,2014年新材料技术产业在世界市场的销售额预计超过10000亿美元, 2014年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制品的世界市场销售额估计已达800亿美元[3];2014年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增长了3%,收入增长了10%,销售额达443亿美元,其中高温超导电力设备的全球销售额可达250-260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与超导相关的产业的产值可能达到1500亿到2000亿美元,其中高温超导占60%;2010年全球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市场需求量达13.4万吨,产值达80亿美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700亿美元。2014年全球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的产值预计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约为400亿美元,是美国经济中5种高技术关键新材料产业之一[4]。

  根据各种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无论在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生产制造、产品商品化等各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仅仅从企业形态来看,他们不仅有大型新材料跨国公司,也有众多的中小型专业企业,还有许多大型装备企业集团旗下设有专门从事新材料产业的分支企业,这些分支企业依靠母公司强大财力,研发制造的新型材料经常供本公司下游产品使用[5]。美国、日本、欧洲新材料企业的主要形态:一是以材料为主业的大型跨国公司,它们并且不断地整合和重组,形成了在全球的产业链和经销链。技术也主要被这些公司垄断,如杜邦、道一康宁、巴斯夫、TDK、信越化学;二是隶属于大型公司的分支企业,由于进一步融合了上下游,新产品层出不穷;三是专业小型新材料公司,以低成本、绿色化、低碳环保为主要特点,如瑞士美泰乐公司、俄罗斯超合金公司等[6]。这些发达国家的新材料企业起步早,已具有规模大,企业研发能力强,产业链发达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占比重大。

  (1)通用电气公司GE公司曾拥有GR塑料公司和GE硅氧烷及GE公司石英等新材料业务。公司的PPO和聚醚酰亚胺(PEI)产量稳居全球第一,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产量也排世界前三名。GE公司新材料年销售额为80亿美元。GE高新材料集团的业务包括有机硅产品、硅烷、密封剂、聚氨酯和黏合剂以及高熔凝石英和陶瓷材料。GE航空于2013年11月14日开工建设全新先进复合材料工厂,负责制造的CMC部件是高压u轮外环,该部件将用在LEAP发动机上。该厂是世界首家批产航空发动机用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的工厂。(2)杜邦公司(DUPONT):杜邦是以材料为主业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遍布世界各地。杜邦是世界最大的电子材料供应商之一,为平板显示器、半导体制造、半导体封装、电路及光伏行业提供材料解决方案。在中国多个地方建立了新材料企业,生产电子材料、钛白粉、树脂、生物材料等。杜邦公司2013年销售收入364.75亿美元,世界500强排名320名。(3)美国道-康宁公司(Dow Corning):硅基技术及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康宁玻璃公司(现康宁公司)和陶氏化学公司合资而成,各占一半公司股份。目前公司为全球25000家客户提供增强性能的解决方案,并提供7000多种产品和服务,用以提高几乎所有工业领域内数千种应用的性能。康宁在中国的投资额已超过30亿美元,拥有8个生产工厂并拥有3000多名员工。

  日本的新材料企业普遍规模较大,大部分是从传统材料企业过渡到新材料的,但仍以材料为主业。(1)新日铁住金公司:新日本制铁公司是日本最大的铁公司,也是世界大型钢铁公司之一。公司的产品包括:圆钢、合金钢、不锈钢、各种钢管、冷/热轧钢板、化学制品、炼铁用成套设备,各种产业机械等。2012年10月1日,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与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合并,成立了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新日铁住金2013年销售550亿美元,世界排名184名。(2)TDK公司:TDK公司成立于1935年,是一家以生产铁氧体材料、陶瓷材料、磁性材料、电子元件和录音/像产品的跨国公司。2013年销售收入约75亿美元。TDK的核心技术有:半导体加工技术、薄膜成型加工技术、粉末控制加工技术。(3)信越化学公司:高科技材料的超级供应商,世界最大的晶圆制造企业、世界最大聚氯乙烯制造企业,它的重要产品还包括人造石英、有机硅、纤维素衍生产品。2010年,该公司在中国设立信越(江苏)光棒有限公司。

  (1)巴斯夫公司。巴斯夫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化工材料跨国企业,2013年营业收入为982亿美元。名列世界500大企业第75位。塑料和纤维是其重要支柱之一。巴斯夫是世界最主要的塑料制造商之一,在这个领域内有许多突破性的创新。巴斯夫最大强项之一是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调整产品的性质。特别是在耐用性、质量、阻燃性方面可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该公司还开发出了生物降解塑料。巴斯夫最著名的产品是聚苯乙烯,巴斯夫的这种材料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种材料广泛用于计算机包装,监视器和打印机。

  (2)圣戈班公司。圣戈班公司是一家位于法国的跨国企业,以材料的制造、加工、销售为主业,2013年销售收入为558亿美元,名列财富500强企业第180位。圣戈班是实用材料的设计、生产及销售的世界领先集团。生产销售的材料包括汽车和建筑玻璃,玻璃瓶,管道系统,砂浆,石膏,耐火陶瓷以及晶体。集团由五大业务部组成:平板玻璃、玻璃包装、建筑产品、建材分销和高功能材料。

  (3)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英国一家中型公司,以碳材料和陶瓷材料为主要产品。2001年销售收入10.51亿英镑。在全世界40个国家开展业务,产品有五大系列:磁性材料、电碳材料、工程碳材料、技术陶瓷和绝缘陶瓷。摩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四个部分:出色的应用工程技术、先进的材料科技、持续高质量的制造工艺、全球管理能力。该公司具有非常的均衡产品组合并且能利用现有产品产生的利润投入新市场、新领域的开拓。例如通信领域、医用材料领域、替代能源领域。摩根公司正在努力研发燃料电池用材料。

  (4)美泰乐公司。美泰乐科技为全球最著名的贵重金属及相关产品的供应商之一。业务主力是贵金属及相关的物料。美泰乐属下五个部门涉及不同的市场:精炼部主力于贵金属提炼及锭的生产;化工部主力于电子应用及装饰性工业;钟表部主力于钟表部件,同时亦包括珠宝首饰和其他奢侈产品;牙科部;而接触件部则主力于电器接触件市场。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该公司第一个亚洲生产基地。

  (5)德国汉高公司(Henkel)。世界第一大胶粘剂和密封胶生产商,世界500强,有330多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汉高集团在全球生产的产品多达1万余种,其中粘合剂方面超过3000种,粘合剂技术部有五个子业务部,分别为:通用工业、民用粘合剂、工业粘合剂、汽车业务、金属工业及航天业务。全球员工人数约50000人。中国市场是汉高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亚太区业绩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销售额得益于中国(包括中国香港)的市场发展。

  (6)德国瓦克公司(WACKER)。欧洲第一家有机硅生产商,2010年全球销售额达47.5亿欧元,年增幅率达到了50%。全球员工人数约15600人。其有机硅销售额在全球位居第三,年均销售额 10亿欧元左右,在中国上海、江苏张家港建有研发中心和工厂。每年将年度销售额的6%的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在全球半导体技术、有机硅化学、聚合物和精细化学品及多晶硅等领域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或复兴制造业,他们的制造业多半是基于高新技术支撑的先进制造业。而先进制造离不开先进材料的支持,2014年美国了《材料基因组战略规划》,预计该规划的执行时间在2015年-2018年之间。在资金投入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已投入了2.5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研发和创新。该规划公布了9大材料类别研究领域下的63个重点方向,其中树脂基复合材料、关联材料、电子和光子材料、储能材料以及轻质结构材料这5类材料涉及到的37个重点方向对影响重大。

  该战略预期执行时间为2014年-2030年。从2014年开始实施,5年内总拨款规模约为500亿卢布。主要涵盖18个战略发展方向,包括智能材料、金属间材料、高温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纳米结构复合材料和涂层等等,战略本身将附带10个主要计划。在18个战略发展方向中约80%的方向与发动机研制和现代化有关,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单晶耐高温合金发动机叶片、自组织纳米复合材料涂层、高梯度定向结晶技术、真空熔炼技术、发动机材料与国际标准接轨。

  石墨烯旗舰计划预期执行时间是2013年-2020年期间。资金投入方面分两个阶段进行,初始阶段(2013年10月1日-2016年3月31日)共资助5400万欧元;稳定阶段(2016年4月开始)预计每年资助5000万欧元。2014年2月初该计划了首份招标公告和科技路线图,介绍了拟资助的研究课题和支持课题,以及根据领域划分的工作任务,每项课题都涉及多项工作任务。主要包括3个重点方向:新兴传感技术与生物学的融合、面向射频应用的无源组件、高频电子学。

  “欧洲冶金计划”预期执行时间是2014-2020年期间。预计该计划总经费投入10亿欧元。2014年9月9日W洲空间局联合一些知名研究机构和超过180家欧洲公司,启动名为“欧洲冶金”计划的研究,旨在发展21世纪新型金属及其制造技术,参与该计划的大型公司有:空客、罗罗、西门子、BAE系统公司等。该计划将围绕13个主题开展,包括用于空间和核系统的新型耐热合金、基于超导合金的高效电源线、可将废热转化为电的热电材料、生产塑料和药物的新型催化剂、用于医疗移植的生物相容性金属,以及高强度的磁系统等。

  “计划AP-G 2016”预期执行时间是2014-2017年期间。从2014年开始,三年内投资1800亿日元用于技术开,另外投资4000亿日元用于资产建设。2014年2月,东丽公司宣布该计划,作为正在进行的“AP-G 2013计划”的延续。该计划旨在通过“创新和激进的管理”实现业务快速增长。东丽公司将在“项目AP-G 2013”的基础上扩大业务增长的支柱业务领域和地区和增强竞争力,利用其综合优势,实现绿色创新的业务扩展(GR)计划、亚洲和新兴国家的业务扩展(AE)计划,和总成本降低(TC-II)计划。

  为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德国提出具实施战略主动权的第4代工业模式(Recommendationsfor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s 4.0)。目前,已将物联网和互联网服务引入生产环节。可以预见不就的将来,企业将建立涵盖机械、仓储系统及生产设施在内的全球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这些信息将包括智能机械设备、仓储系统和生产线,它能够独立自动地交换信息、彼此独立地控制生产设施。有利于参与制造、加工、材料使用以及供应链和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业流程。

  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目前已经有40多个城市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中国现已经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有129个(7个高技术产业基地、32个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9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些基地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已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聚集,中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布局。广州、天津、青岛等地已逐渐发展成为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甘肃金昌、湖南长株潭、陕西宝鸡、重庆及山西太原等内陆地区依托资源优势成为航空航天材料、仪表材料、能源材料及重大装备材料的主要基地[9];大连、福州、厦门等在光电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材料领域具有较强优势;江苏徐州、河南洛阳、江苏连云港、四川乐山等地硅材料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0]。

  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自2010年以来,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由2010年的650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6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其分布详如图1和图2所示。

  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超硬材料、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新材料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自给水平逐步提高。我国新材料产业仅有10%左右的领域为国际领先水平,60%~70%领域处于追赶状态,还有20%~30%的领域与国际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新材料产业的研发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5年,不过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是,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较薄弱,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产学研用未形成协调一致,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新材料产业正处于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阶段,研发投入还未见明显成效,基础管理工作较薄弱。

  建国60多年来,我国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几番变迁,我国新材料领域已拥有一批大型中央企业和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包括大型新材料企业(集团),如中国化工、中国中材、中国建材、中国钢研等;以及为各行业配套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重庆材料研究院、中航工业北京航材院、中船725所、航天703所等,同时还有一大批新兴的民营企业。部分企业概况如下:

  (1)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化工是我国最大的基础化学制造企业。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276位。其下属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是以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为主业,总资产300多亿元,年销售额300多亿元。蓝星集团有机硅单体、PVC糊树脂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三,蛋氨酸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均居全球第二位。蓝星拥有中国最大的双酚A装置和亚洲唯一的连续酯交换法PBT工程塑料生产装置,工业硅、钛白粉、铬酸酐、环氧树脂、彩色显影剂等产品占国内市场主导地位,苯酚、丙酮生产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是中国唯一的离子膜电解槽设备制造商。

  (2)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中材集团是我国唯一在非金属材料业拥有系列核心技术和完整创新体系的,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建设、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创新型、价值型、国际型企业集团。拥有“三大主导产业”--非金属材料制造业、非金属材料技术装备与工程业、非金属矿业。2013年中材集团资产规模1115.8亿元,营业收入737.1亿元,列中国企业500强178位。

  (3)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钢研是我国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冶金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国家冶金分析测试技术的权威机构。中国钢研相继建立了北京中关村永丰、丰台、昌平、空港产业基地;河北涿州新材料产业园、石家庄产业基地;在天津、上海、山东、广东、吉林、四川等地也建设了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实施了包括非晶材料、药芯焊丝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难熔合金材料、高品质金刚石锯片材料、高速工具钢材料、稀土磁性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材料、冶金电气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等静压加工和设备制造中心等产业化项目,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冶金工艺工程产业、工业电气自动化、分析测试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4)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研总院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其组建了若干高技术产业化公司,并在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稀土材料、有色金属粉末、特种有色金属加工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冶金装备等方面形成了产业集群。有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下属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硅材料、高纯/超高纯稀土材料、光电材料和贵金属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是我国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的骨干企业。

  (5)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冶总院是中国以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单位,兼搞黑色、稀有和贵金属的研究。该院从事金属、合金、陶瓷、复合涂层材料,粉体材料与制品、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拥有合金粉末、陶瓷粉末、复合粉末、热喷涂制品加工及铝合金添加剂等多条专业化生产线多吨新材料产品,并提供高性能涂层材料及成套工艺技术服务。致力于电池材料和电子陶瓷粉体材料的研究开发,主要产品为钴酸锂、锰酸锂、草酸钴、氧化钴、氧化铋、氧化硅、氧化锑和碳酸锰等。

  目前,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从新材料领域的产业化程度分析,我国在新材料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表现在高技术成果未能迅速有效地实现产业化、商品化的环节上[11]。而新材料开发具有风险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国家仍将是主要的支持者和投资者,发达国家都把先进材料的研发列入国家预算,并纷纷研究和制定相关的重大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认识、关注和优先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材料。综合上述,列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顺应宏观引导,强化政策支持突破新材料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瓶颈;二是积极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凝聚上下游产业链;三是重点凝聚产业高端人才,强化人才梯队建设[12];四是促使新材料大规模应用,构建我国新材料技术标准体系;五是快速与国际产业水平接轨,同时加强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13];六是吸引多方投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拓展产销链,以信息化促工业化发展。

  [1]黄晓普.后金融时期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困境与对策[J].求索,2012(10):51-52.

  [2]中国新材料技术协会.2014年度国外出台的五大材料发展战略规划[C].(第八届)军民两用新材料坛,2015.

  [6]彭昊.新材料产业特点及国外重点企业介绍[J].新材料产业,2003(05):16-19.

  [7]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处.全球新材料未来发展重点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15(08):42-44.

  [8]朱宏康,谷宾,刘书惠.国际新材料政策与计划研究[J].中国材料进展.2015(04):326-329.

  [11]罗贞礼,曹磊.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探讨[J].材料导报,2010(09):101-105.

  墙体材料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指墙体材料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体表现为墙体材料产业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墙体范畴十分广泛,包括内外墙、门窗、屋面、楼板等,凡是用于砌筑或制作墙体的材料,称之为墙体材料。本文主要结合平阳县墙体材料发展的实际情况,试图就有关砌筑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如何加快我县墙体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具体措施,早日实现墙体材料产业的现代化。

  2012年12月底止,平阳县经浙江省认定的新墙材企业有7家,烧结砖企业8家,当年生产墙体材料1.9亿块标砖,其中新型墙材1.43亿块标砖,累计实现节能0.9万吨标煤,节地236多亩,利废1万多吨。近五年来,平阳县墙体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全县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量年均增长了16%,新墙材的应用比例也大幅提到了75%以上,为保护耕地、节能利废、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建筑节能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平阳县生产墙体材料的产品主要以砖和砌块类为主,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有普通混凝土砖、混凝土多孔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烧结多孔砖等。我县墙材在建筑上应用基本上呈以下格局:基础用混凝土砖、混凝土多孔砖;外墙用烧结多孔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多孔砖;内隔墙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

  从平阳县墙体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近年来墙体材料产量大幅提升,但从产业结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新墙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墙材产品总体档次不高、品种单一。二是由于受土地资源(用地指标)影响,引进或建设新墙材龙头企业困难,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管理水平偏低,至今没有一家省新墙材生产示范企业。三是目前的新墙材产品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我县主流墙体材料产品主要集中在块和砖上,在板类和装配式的产品还是空白,因此在新项目的引进和开发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平阳县提出按照昆鳌一体、滨海开发、接轨温州、沿江发展、西部崛起“五大板块”的新布局,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努力构筑“东西互动、南北并进”的发展格局,全县进入了新一规模城市建设阶段,预计“十二五”期间平阳县的总开工面积约为680万平方米以上,墙材行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现代建筑业要求大力发展以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为特点的墙材产业,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品种向多样化发展。由于现代化建筑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墙体材料产品必将向品种齐全、规格齐全、配套齐全的方向发展。二是生产企业向大型化发展,标准化、系列化发展。三是产品性能向轻质、高强、多功能复合化发展。四是墙体材料生产向综合利用各种废弃资源方向发展。

  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广节能建筑,要求大力发展新型墙体,即发展节能、节地、利废、多功能的墙体材料贯穿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始终,为墙体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未来一段时期,平阳县墙体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很大,整个行业面临难得的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在当前土地、能源紧缺,劳动用工紧张的情况下,加快墙体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显得更加迫切。

  规划引导,用规划来告诉我们的生产企业发展什么,在哪里发展,发展的目标以及发展的举措。我县应结合新型墙材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原材料供应等情况,出台《墙体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重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基地,重点整合改造高耗能烧结砖生产企业和规模小的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向低能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发展。

  我县要积极利用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投向带动转型升级的示范企业,扶持发展先进技术,提高单线生产规模,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如我县永兴墙体材料有限公司15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自动化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完成,已成为引领我县墙材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还有在在利用废弃资源生产烧结墙材制品上,为了提升我县的烧结砖生产企业规模档次,平阳县真顺墙体材料厂共投入技改资金400多万元对原生产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其非粘土烧结产品获得省认定证书。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大大推动了我县墙材产业的发展。

  我县要以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并举,发展优质墙材产品与提升传统墙材产品共抓原则,提高增量水平,提升存量质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具体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稳步推进粘土砖瓦行业的整治,扶持符合规划的烧结砖企业改造。对全县烧结砖生产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制止盲目扩张。要按照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优化整合和改造,提升烧结砖企业水平。二是落实政策法规,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企业。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艺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符合建筑市场需求等落后产能,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实施淘汰。三是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填补我县新墙材产品空白的高端产品项目。开发利用节能保温、装配式和多功能的新型墙材产品是下一步新墙材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加大对这样的产品项目的引进力度,并在“十二五”期间有所突破。

  加强墙材行业监管是依法搞好我县墙体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把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各个生产环节、产品质量监控、产品流向、施工现场的墙体材料使用情况作为重点监督范围。根据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有关政策法规,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措施:一是在生产环节开展墙体材料企业检查。重点检查墙材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和产品标识的标识率。加强对产品认定审核,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等方面监管的力度。二是在应用环节开展建筑工程使用墙体材料情况检查。要求墙体实际填充材料与建筑设计结构总说明使用材料一致,督促相关单位严格执行材料进场复检制度,开展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领域的质量检查和抽检。三是开展“禁实”“限粘”的检查。通过日常执法监督,规范使用墙体材料,形成良好的新墙材推广应用环境。

  目前正是我县墙材行业正处于发展的转折时期,加快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升级是墙材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一名墙材革新的从业者,把新型墙体材料事业作为一项惠及百姓造福人类的事业来抓,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为实现墙体材料产业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为依托燕山石化公司的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首都石化产业,2009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从此,作为燕房合作的主要载体,石化新材料基地建设开始加速运作,并迅速上升到了北京市和中石化共同合作的战略高度。

  截至目前,在成立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北京市推进燕房合作协调小组已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基地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陆续得以研究解决。这一承载着首都石化产业发展重任的产业集聚区,将在3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重拳出击石化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石化中下游产品,延伸石化工业产业链,成为做强首都第二产业,促进首都经济陕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樊勇勇: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位于房山区燕房新城东部,初期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全国首批62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是北京市和中石化进行战略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房山区重点规划建设的五大产业基地之一。2009年,在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关键时刻,北京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国务院调整振兴石化产业的重要机遇,做出了深化燕房合作、建设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石化新材料基地,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低污染的石化新材料产业,是贯彻落实国务院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燕山石化与房山区紧密合作,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服务中央在京企业,有效扩大投资需求,做强首都第二产业,促进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樊勇勇: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坚持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旨在有效整台北京市的资源优势和中国石化的产业优势,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及其周边地区划出一定的区域,以石油化工产业为基础,以石化新材料为主导产业,按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低污染”的项目选择原则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积极引导国内外新材料企业向基地聚集,重点生产国内外市场潜力广阔的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新材料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培育和发展配套产业集群,形成以炼油、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基本有机原料等石化基础产业为支撑,发展涵盖橡塑深加工、特种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等具有纵深潜力的高科技产品集群,致力建设集新材料生产、加工、集散和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国际一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基地主要由核心区和产业拓展区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核心区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主要是指燕山石化核心板块,东区分为精细化工板块、石化新材料板块和重大项目预留板块;产业拓展区分为新材料深加工板块和保留板块。在产业发展空间之外,还根据需要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基地配套服务区。核心区东区是基地建设起步区,规划面积约5.68平方公里。

  樊勇勇:石化新材料是一种战略性新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汽车、电子、建筑、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汽车、电子和建筑等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9年,北京汽车产量达到127.1万辆、轿车产量达到53.8万辆、彩色显像管产量达到154.3万支、显示器产量达到655.6万台、计算机微机设备产量达到842.7万台、程控交换机产量达到1508.8万线亿台,建筑行业钢材产量达到769.6万吨、混凝土产量达到2821.3立方米,仅北京金隅集团水泥产量就达到1627万吨,商品混凝土产量达到230万立方米。未来北京将依托高科技,大力推进支柱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为石化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北京汽车、电子和建筑等自主产业的发展,需要石化行业提供大量功能性的新型化工材料产品,石化新材料基地将依托燕山石化公司的资源优势,重点生产北京及周边地区市场潜力广阔的专用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产品,不仅能满足北京及周边市场对化工新材料消费的数量要求,而且还能满足功能性和环保性的高标准要求。未来几年,随着京津冀都市圈的加快建设和中国石化产业布局的加快调整,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将面临更大的市场机遇,成为京津冀都市圈乃至中国环渤海地区石化新材料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樊勇勇:燕山石化公司是基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原料供应方。该公司现有生产装置63套,辅助装置68套,年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以上、乙烯80万吨以上,可生产欧Ⅳ标准的清洁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石蜡、乙烯等94个品种431个牌号的石化产品,是我国最大的合成橡胶、合成树脂、苯酚丙酮、高品质成品油生产基地之一。丰富的石化产业资源,成为基地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托,能够为进驻基地的企业就地提供原材料,极大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今后3年,中国石化还将投资200多亿元,重点用于燕山石化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基地的原材料供应能力。

  此外,燕山石化公司拥有大批从事石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专业团队,有241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利权,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在基地设立了北京第一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北京市科委新材料中心及新材料测试联盟与基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组成了基地发展战略和技术指导的强大智囊。今后3年,基地还将引进一大批石化新材料高端人才,为基地开发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投资北京:据了解,基地前不久走出国门赴日招商,并已有32家日本企业有意接洽合作,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樊勇勇:石化新材料基地刚刚成立不久,在国际国内的吸引力都需要进一步增强。为了让石化新材料基地从起步阶段就开始与国际高端石化新材料产业接轨,7月25日至30日,石化新材料基地联合市投资促进局、市经信委、中石化集团公司、燕山石化公司等多方负责人士,组成联合工作团,赴日进行了为期六天的招商推

  介与访问洽谈。其间,赴日工作团在日本东京王子酒店举行了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专题投资说明会,日本石化新材料相关企业、投资机构、财团协会单位共计46家约70人参加了会议。此次投资说明会获得了日本企业的高度认可与热烈响应,会中及会后,约有32家企业、机构主动与工作团联系,表达了强烈兴趣,并希望与石化新材料基地进一步接触洽谈合作事宜。目前,三井化学公司、三菱化学控股集团及三菱树脂公司、日东电工株式会社等一批日本知名化工新材料企业已专程来基地参观访问,其中已有部分企业与基地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在石化新材料产业领域,日本在国际上排位靠前,属于第一梯队,是未来基地引进项目和先进技术的重点地区。此次推介会全面系统地推介和宣传了北京市和房山区的区位优势、产业特色与投资环境,特别是第一次完整地对日推出了石化新材料基地的发展理念及相关产业规划,获得了日方相关企业及机构的高度认可与良好印象,为进一步推动日方与我市,特别是与房山区、石化新材料基地的合资合作及项目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通过此次赴日与日本官方及企业人士的广泛接触,较为全面地了解与掌握了日方在华特别是在北京投资发展的规划思路、关注所在以及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等经济信息,有助于我方进一步调整优化对日招商的政策及措施,提高针对性及成功率。

  樊勇勇:今明两年,基地将重点做好核心区土地一级开发,编制完成各项规划,做好土地储备开发工作,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抓好宣传招商和项目落地,为基地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做到产业空间拓展与项目引入同步进行,已成立22人专家咨询委员会,严格按照基地的产业发展方向审核入区项目,把好项目入驻关。

  (1)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般的产业,应该有利于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我们发展方式转变,对下一步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意义。(2)创新性。新兴的产业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技术提升的空间很广阔,而且又处于突破的边缘,政府再扶持一下,资金再支持一下,突破成本的瓶颈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会推动新的产业的发生。(3)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新技术的发展方向。(4)市场需求不确定。一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拉动供给。二是高价位。新能源就比常规的能源价格要高,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组织。三是修复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像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器[1]。

  (1)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重视发展清洁煤利用技术,又要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大力调整优化电源结构,特别是要坚持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办法是:加快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它将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方向的战略性能源。

  (2)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是材料生产大国,但在新材料领域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专利成果少,某些高技术、高品质、高性能材料尚依赖进口,新材料成果转化率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们要成为材料生产的强国,必须抓好几类重点新材料,一是超级结构材料,如高性能金属件化合物材料和智能材料与结构;二是新一代功能材料,如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战略能源材料和特别功能材料等;三是环境友好材料,如生态建筑材料;四是生物医用材料,如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材料;五是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光电子材料等等,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3)信息网络产业。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我们要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加速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三网融合、推进“感知中国”

  (4)新医药产业。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事关民生大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加快这个领域创新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药物研发与产业化能力近几年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我国将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200种生物药,近400种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生物制药已经成为新兴产业。

  (5)生物育种产业。生物育种是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生物育种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快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一是加强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二是强化产学研结合,推动建立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的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加速我国种子企业的资源融合和并购重组;三是充分发挥公益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信息化、社会化的种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规模化种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基础方面保障的产业,可以划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涉及到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

  我国能效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因而节能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大力研制先进设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要研究节能新技术和发展新能源;要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在环保设备的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的战略性的突破,大力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7)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要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2]。

  全球金融危机以强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和产业,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强力政策支持[3]。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亚洲主要国家也不落后,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这一方针已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这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集体行动”,正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经济服务化和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立场,使其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尽管各国的经济体制不同,但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大多都会对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政府的扶持重点至少包括4个方面:一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二是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创新投入上;三是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四是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着力于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协调好“五个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发展的产业。但是,在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有些地方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前些年,我国的光伏、风电等产业领域就曾出现过“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吸取,新一轮的产业重复和产能过剩要坚决避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协调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4]。

  (1)国家和地方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体现国家战略,又要展现区域特点,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安排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国家层面讲,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明确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重视顶层设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各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要鼓励各地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也要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宏观战略问题,也是微观操作问题;既是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市场主体行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实际上,政府和市场不是相互替代、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是一对矛盾中的两极,统一在经济当中。政府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1作用,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既适合市场又是我们政府决定的方向发展。

  (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就有可能在某一天受制于人。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吸收消化再创新,这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我们搞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4)产业规划与科技规划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与新产业的深度融合,所以必须做好位于下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位于上游的科技规划的衔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防止出现脱节。

  (5)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协调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国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样会涅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等。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

  (1)规划先行推动科学发展。从抢占新的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高度,编制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提出有关政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建设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更需要长期深入地开展规划工作,夯实推动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例如,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台了“10+1”重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辽宁沿海、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图们江开发等若干区域发展规划。规划的重要意义已经深入人心,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实践中,按照规划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对未来发展进行部署和安排,就能够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种种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决定总的战略规划和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举措。新兴产业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研发能力,而且取决于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化能力。例如,我国的太阳能产业,两头在外,基本没有内需,风能资源较好,但高端设备靠进口,产业难以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研发、生产、市场联动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综合性政策。要强化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引领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实施干预作用,做好引导规范发展工作,确定技术路线和扶持政策;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对已经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技术要求和市场规律,确定国家扶持的行业和领域,实施市场配置。

  (3)加大资金支持建设产业基地,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培育新兴产业,离不开产业基地。我们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科技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同时也要依托已经建立的各类开发区,重点推进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供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另外,我们也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社会形成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尊重他人的创新创业。并且要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4)重大项目带动形成官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体制。以国家组织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为依托,促进官产学研结合,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官产学研战略合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链接、孵化和加速计划,加快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聚集和快速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专项研发机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重大科技专项,引导企业把国家目标、公共目标分解转化为企业目标,吸引各级各类企业加入国家目标、公共目标的研发,通过企业创新活动培育新兴产业。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有利条件。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瞄准重点领域,建立国家级重大项目,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高度集中,突破瓶颈,实现重大项目的突破发展。

  (5)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有基础的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间的差异非常大,各地要在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各区域要对资源丰富、有人才技术优势、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早谋划、早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6)培育市场需求,健全创新体系,加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计划的组织保障[5]。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既要培育国内市场,又要拓展国外市场,特别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官产学研的结合,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只有加大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有序发展,组织保障是关键。各级政府都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规划要求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上下齐心,左右协同,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后涌现了一系列以最新科学理论为依托的新型技术,出现了以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和海洋科学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科技前沿[6]。现在我们面对的世界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曾数次错失科技发展重要机遇的中国,如今赶上了一次难得的世界科技大发展和产业大发展的浪潮。置身世界科技新变局之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中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

  [1]郭铁成.从新兴产业的规律出发制定有效政策[n].科技日报,2010-05-09(2).

  [2]赵方宽等.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24(8).

  [3]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50-53.

  [4]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11(8).

  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紧抓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房山区打造中关村南部创新城的机遇,已经成为北京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强实体经济的主战场。

  今年,基地管委会将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发展指南和北京市房山区“高精尖”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思路,提升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拓宽招商渠道,吸引更多“高精尖”产业项目入驻,制定配套政策、引入配套服务产业,逐步形成企业与高校合作、基地同科研机构共建的创新模式,打造成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区。

  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作为市委、市政府推进燕房合作战略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房山区加快建设中关村南部创新城的重要平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带动力量,也正逐渐成为首都做强二产、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有力抓手。

  2009年初,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做强首都二产,北京市委做出了全面深化燕房合作、与中石化携手建设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战略部署,经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和市科委批准,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正式揭牌成立。

  按照规划,基地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主要由核心区和产业拓展区两部分组成。核心区又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主要是指燕山石化核心板块。核心区东区是基地开发建设起步区,规划面积约5.68平方公里。东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是利用西区的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0年2月,基地被国家工信部正式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全国首批62家示范基地之一。2012年8月,基地被评为首批六家市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之一。2012年10月,基地核心区7.37平方公里成功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区范围。2013年8月,基地荣获首批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享受相关政策支持。2016年“一带一路企业发展论坛”石化基地荣获“新材料产业园区营商环境十佳”称号。

  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影响,2016年新材料基地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0亿元,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实现区域税收98.1亿元。

  新材料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在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进行重点扶植,基地作为中关村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材料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在依托燕化公司坚实的研发以及石化资源基础上,基地逐步形成了以燕化投a项目夯实基地石化新材料产业基础,脱硝催化剂、八亿时空液晶显示材料、燕化高科增材制造等社会项目落地建设的均衡化发展格局。在燕化公司、燕化橡塑、三菱聚碳、华美聚合物、燕化高科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基地石化新材料产值占比超过30%以上,为下一步创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区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

  基地在依托燕化公司橡胶检测平台,完善小微企业投融资、产业促进服务、高端人才引进等平台的基础上,促成了八亿时空液晶材料分析及应用技术市级重点实验室、迅邦塑贸网等科技创新、研发中心落户,为新材料产业落户基地提供全方位的资金、人才、研发、检测等基础支撑。

  截至目前,石化基地可利用工业用地面积约128.82公顷,为着力吸引“高精尖”项目入驻,完善新材料产业链、丰富新业态,充分预留拓展空间。

  2016年,石化基地各重点产业项目取得新进展。中植、京辉二期和迅邦二期正式落地;油、催化剂两个项目实现突破,并实现开工建设;八亿时空项目加快建设,已于年底前建成实现水电联运,其液晶显示材料获得第四届“新博会”金奖。

  截至目前,基地已建成投产重点项目合计55个,总投资约143亿元。今年一季度,石化基地新增工业产值30亿元,新增税收2.4亿元。已有11家企业14个项目确定入驻石化基地,总投资约32.8亿元,占地1003亩,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06亿元,利税17.1亿元。环宇二期全液化空分装置、中植医药产业化、奥得赛电子封装新材料等一批项目即将入驻。

  记者了解到,2017年石化基地管委会将紧紧围绕首都功能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房山区“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按照燕山地区“十三五”规划战略部署,突出石化新材料产业“高精尖”发展要求,提升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

  在夯实基地石化新材料产业基础上,将重点扶持高端聚烯烃、特种合成橡胶及工程塑料、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产业。

  做精增量、优化存量,持续推进新材料产业聚集。存量方面,将加强同中国石化橡胶技术中心、中国石化塑料技术中心两个研发中心合作,借助燕化公司研发优势,不断提升基地新材料产业研发实力,积极促进燕化公司新材料研发成果实现产业化。增量方面,将着力优化提升园区整体环境,拓宽招商推介新路径,加大招商力度,提高招商精度,吸引“高精尖”新材料产业项目入驻。

  基地将着力提升新材料产业研发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记者获悉,基地正在协调市发改委组建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拟占地面积16.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建成后将极大提高石化基地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和创新能力。

  此外,基地正在积极搭建与中关村管委会、市区经信委沟通平台,吸引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入驻;加强基地与区域内企业合作,引导、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家工程中心等建立合作关。